2014年3月21日,在院党委书记吴怀先的带领下,我院17个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副书记)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参加2014年全国“两会”精神传达会。传达会由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刘惠好教授主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主持了本次传达会。
吕忠梅教授
吕忠梅教授解读了今年“两会”的变化,并分享了自己在两会期间的思考和感受。今年“两会”各方面都与往年有所不同:“不得”十七条的细致化规定,从“不得到飞机场、火车站迎接”,到“房间内不得进广告”,深入细致地开展会前教育,保证人大代表专心开会;同时,会议将为昆明恐怖事件遇难群众默哀的环节作为会议第一项;在领导班子入座顺序上本次会议也做了全面调整,由以前领导人进场全体起立鼓掌调整为代表先坐,领导人最后坐的形式,小细节表明领导对于人民态度的变化;其次是会风的变化,如湖北团代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要促进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推进长江中游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意见,意见得到了发改委的书信回复;此外,在形式层面,法院工作报告的得票率首次超过检察院,这表明国家对司法功能的认同度发生了变化,同时,总理的工作报告得票率也创历年新高,吕教授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接地气;吕忠梅介绍两会变化还体现在《政府预算解读》的发放 ,解读以图表、名词解释等方式解说国家预算,使代表们能够读懂国家预算,以便更积极有效地行使表决权利,在贴近民生上下了功夫。在实质的制度方面,吕忠梅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听完会议工作报告的感受。第一个关键词是“改革”,她以李克强总理的经济改革为例详细阐释了这一观点。“改革的思路是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的共识改起。改革的方法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民生政策要托底。”第二个关键词是“法制”,会议报告自觉地体现了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在建设法制主义国家的一线地位,人大应当加强立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所有的改革必须依法进行,于法有据,凡是改革所必须的内容立法必须先行,改革不得逾越法律的界限。第三个关键词是“民生”,会议的整个安排和部署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大气污染治理、食品安全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是多年来首次没有提及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现了我国房地产调控路线的转变。吕忠梅也发表了自己对于两会的思考:对于一些重大的中国理论与实践问题,应当寻找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对于环境治理,她指出,环境问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的问题,远不是一个学科、一个研究领域所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科在走过了一段不断细化分类的道路后要重新思考学科融合的问题,试着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
刘惠好教授
刘惠好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全国政协会议中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个是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解决粮食安全的核心是能力问题,数量、结构、质量、营养、生态五大安全并重。数量上要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同时要广开食物源;结构上要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改进膳食结构;质量、营养、生态三大安全问题密切相关,要实施健康土地工程,治理农业污染。第二个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第三个则是要完善政府治理,尊重规律,科学求实。这就要求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广泛讨论,进纳良言,发挥政协、人大、专家等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提升决策人员的科学素养。对于评估,要委托第三方对决策成效进行评估;实施更严厉的监督问责,对机构和专家的咨询意见、评估结果要公开接受监督,对责任人可以终身问责。第四个是当前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问题。要完善债券市场建设,破除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机制,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新情况。第五个是城镇化问题,她指出,今年政协会议上特别关注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两会中提出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要由产业带动,以产业为依托;要保障农民的就业,不能让他们失地又失业;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垃圾环城等现象。要把城镇化变成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防止民族化问题在城镇聚集;要高度关注边境安全。第六个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发展,理清政府和高校各自的行为边界,落实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管办评分离的高校评估制度,避免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单一僵化,评估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政府拨款要与高校的办学质量挂钩,而与高校的类型、行政级别没有关系,以此来让高校专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目前跑步前进的现象。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