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箐箐校园

各院(部)及图书馆开展2025年暑期国际交流成果分享活动

作者:周权    摄影:    编辑:范君彦    审核:叶同春    来源: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24  阅读:

10月以来,学校各院(部)及图书馆相继开展2025年暑期国际交流成果分享活动。基于学生的反映和分享,本次暑期项目的收获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1. 跨文化课程体验丰富:在多元课堂中拓展学术视野

2025年暑期访学项目涵盖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雷丁大学、巴斯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置身多元文化课堂,在高度互动、强调思辨的教学模式中加深对专业、文化与全球议题的理解。跨学科课程、小组研讨和实地考察共同构成了他们观察世界的全新窗口。参与牛津、LSE和南非访学项目的学生中,有66%在学术考核中取得优秀等级,整体表现突出。

2. 个人成长与学习方法突破:访学带来的自我提升与能力重构

英国与南非高校的教学普遍强调独立思考、主动表达与高密度学习任务。学生在真实学术压力下不断调整方法、强化能力,逐渐形成更加成熟的自主学习模式。访学经历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也重塑了学习态度和专业思维。

3. 文化理解与人际互动:在国际交流中深化对世界的认知

访学不仅是学习经历,更是一场持续的文化对话。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教师和社区的互动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方式,学会尊重差异、主动倾听、建立国际沟通意识,从而形成更成熟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总体收获之上,各学院(部)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访学成果交流。学生们从课程学习、跨文化互动到个人能力提升等多个角度,分享了真实的海外学习经历,使项目成效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得到了更为具体、生动的呈现。以下内容按学院汇集展示部分代表性的学习与成长亮点。

【金融与经济学院】

金融与经济学院的学生主要围绕"专业深化"与"国际商业理解"展开分享。他们将课堂所学与实地考察结合,通过跨文化团队学习与全球同龄人的交流,体会到经济与金融议题在不同国家语境下的视角差异,为其专业学习注入了更具全球性的认知框架。

邱家乐和陈鑫介绍了在牛津大学与巴斯大学所参与的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课程。他们提到听取顶尖学者讲座和企业实地考察的经历,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与商业理解方面获得了更开阔的视角。邱家乐提到与不同国家同学交流时感受到"共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何打破国籍差异,使他认识到全球视野对专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的重要作用,帮助他重新审视个人兴趣与未来方向。

金融与经济学院学生分享

邱家乐分享在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学习体验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学生的访学体验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革新"与"国际学术适应能力"的显著提升。从语言准备到课堂输出,他们将管理类专业的训练需求与海外学习环境紧密结合,展示了在高密度、全英文教学场景下形成的自我管理和表达能力的成长轨迹。

卢伊楚基于南非访学经历,分享了英语准备、全英文材料撰写、模拟面试训练等策略,并强调"沉浸式学习""强制输出"等学习方法如何帮助她适应斯坦陵布什大学的全英文课堂。

管理学院学生分享

卢伊楚分享南非访学个人感悟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分享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融合"与"能力拓展"特点。技术、伦理、国际关系等多主题交叉出现,使他们的访学经历在"学术深化—方法突破—文化理解"三个维度上都有所触达,体现出理工科学生在国际多元课堂中形成的新视野与新能力。

吴嘉宝、周妤薇、雷锐琰、李静娇、宋磊、王雅萱六位学生代表分享了在牛津大学、巴斯大学及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的课堂体验,他们描述了海外课堂中"自主探究、案例讨论、跨文化协作"等教学方式,展现了在技术、伦理与社会问题交叉领域的学习收获。学生代表分享了在高强度学习环境中如何提升时间管理、任务分解、主动发言等能力。他们指出,海外课堂的高密度要求促使自己发展出更有效的学习策略。雷锐琰分享了高强度课程中培养出的预习、自主发言、利用office hour解决问题等方法;吴嘉宝、周妤薇也介绍了如何在跨文化课堂中适应节奏、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李静娇、宋磊分享了与南非学生互动中学习倾听与共情的经验,谈到跨文化沟通如何促进个人视野拓展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分享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分享

信息工程学院分享现场

【法学院】

法学院学生的访学内容更具"议题导向"特征。他们在涉外课程与模拟治理活动中深化了对全球法律制度、发展议题与国际合作机制的理解,体现出专业学习与跨文化思辨在国际课堂中的有效结合。

李尚分享了在斯坦陵布什大学选修《China in Africa》课程的经历,系统学习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模式、贸易援助机制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非洲工业化的影响。他还参与"全球健康治理"跨学科工作坊,与南非学生共同模拟WHO决策流程,在政策辩论中深化对国际议题的理解。

法学院学生分享

李尚分享个人收获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访学体验高度契合"语言突破"与"跨文化认知深化"两类核心收获。从课堂学习到学术展示,他们展现了语言类专业在真实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与成长,也呈现了理解差异、跨文化表达与自我反思的完整过程。

李昊、艾欣旖然、刘新月三位学生介绍了牛津大学的人文与语言课堂、斯坦陵布什大学的《China in Africa》课程、小组展示及全英文教学环境,呈现了语言类学生在多样学术场景中的学习收获。刘新月坦言曾因全英文展示而崩溃,但在不断练习和团队支持下克服压力,实现从"不敢开口"到"脱稿表达"的成长,真实呈现了语言与心理突破。李昊、艾欣旖然、刘新月均提到,不同文化视角带来的自我反思,让他们对跨文化沟通与语言学习有了更深刻体会。在被不同文化视角冲击之后,从中反思自我与理解世界,强调了跨文化环境如何促进开放心态与理解力。

外国语学院学生分享

艾欣旖然分享个人收获

【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的访学体验兼具跨文化观察与专业拓展。从课堂学习到文化调研,他们在国际艺术与传播环境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文化差异与跨文化表达方式的理解。

陈培昕分享了巴斯大学的国际管理、国际发展及能力提升课程,展示了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与多元课堂氛围。李伟静介绍了斯坦陵布什大学的跨文化传播课程、艺术文化学习和产业调研,展现了艺术类专业在国际环境中的专业拓展。李伟静介绍了在南非的文化体验,如跨文化艺术差异、当地学生互动、文化边界与社交礼仪等内容。他们强调"尊重""得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重要性。

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分享

李伟静分享个人收获

【通识教育课部】

通识教育课部学生的分享体现了访学在学习动机激发与学习策略重构方面的作用。他们将访学经历视为推动自我成长的机会,通过对语言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反思展现出明显的成长轨迹。

程宇康回顾了自己从高考英语80分到成功访学的经历。他强调英语学习的计划性、积累的重要性,以及访学机会如何反向提升学习动力。

通识教育课部学生分享

程宇康分享个人收获

【图书馆及国际学院】

在学院组织的访学成果分享活动之外,图书馆与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在新开放的六楼人物传记特色专区举办了"倾听读书会:环游世界"主题活动,以倾听为切入点,邀请参与南非与英国访学的学生代表介绍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文化观察。该活动旨在帮助未参与项目的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访学项目的结构与特点,形成对海外学习环境、课程压力以及准备要求的整体认知,为未来有意向申请访学项目的学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信息。

图书馆及国际学院活动

图书馆举办倾听读书会分享学生海外见闻

图书馆及国际学院活动

倾听读书会现场互动

学生反馈:国际交流经验让他们"知道世界更大,也知道自己可以更远"

本次系列宣讲让"出国学习"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帮助他们建立了更加清晰的规划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兴趣。学生普遍表示,通过本次国际交流经验分享,他们对海外课堂的学习方式、申请准备流程以及跨文化适应需求有了更具体、更全面的理解。许多同学提到,看到分享人的实际经历,使他们对访学项目的可达成性有了新的认知,也更加明确了自身在语言能力、学习方法和国际视野方面的努力方向。

2025年暑期访学活动覆盖英国与南非5所高校,参与学生在专业学习、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与自我成长等方面收获显著。与此同时,学校已将后资助项目纳入教学体系管理。根据相关制度,包括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暑期课程、南非访学、剑桥大学全球素养教育在线工作坊在内的国际项目,均可在学生完成项目并获得证书后按规定申请学分转换,实现境外课程学习成果与本校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这一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国际项目的学术属性,使国际交流真正成为专业学习的延伸。未来,武汉学院将继续拓展海外合作资源,完善项目体系,为更多学生提供走向世界的机会,持续提升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生反馈

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暑期课程项目学生合影 (邱家乐供图)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专题新闻

武汉学院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投稿信箱:news@whxy.edu.cn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