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学科建设办公室组织部分武汉学院教师赴武汉轻工大学,参加了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特邀台湾大学教务处学习中心的数位专家主讲的“MOOC在线课程制作与翻转课堂之倒序设计教学理论工作坊”。

我校教师参加台湾大学“倒序设计教学”理论研习班
台湾大学教务处学习中心的李妍慧老师详细讲解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倒序设计(Backwards Design)理论规划MOOCs线上课程的路径,即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实施三步路线图:规划预期学习成果——设计学习成果评价方案和标准——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理论指导的教学设计,具有与常规教学步骤不具备的优势,即“设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能使学生在线学习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倒序设计(Backwards Design)理论”在台湾大学设计的MOOCs在线课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有效地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MOOC平台Coursera上广受欢迎。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李妍慧老师以视频短片“Flipped classroom(翻转教室)”导入课程主题,引导教师思考和讨论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在因材施教、活化课堂、启发探究式学习能力与动机等方面对教学的影响及改变,从“教学影片的制作规划”、“翻转课堂的运用策略”、“翻转课堂的学习活动规划”等三个方面分享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阐明倒序设计教学的理论之后,李妍慧老师指导现场的学员分组进行了一个6周分量的MINI-MOOC教案设计实作。武汉学院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到工作坊的每一个互动环节和分享活动。赵丹老师和马光菊老师因为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清晰的理论思路,分别获得示范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我校外语系的赵丹老师在工作坊做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赵丹老师按照“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倒序教学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按照六周分量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很好地贯穿了翻转课堂的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规划
课程名称/主题:《国际贸易实务(英语)》 |
课程内容概述:学习和掌握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方式和习惯做法 |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学本科生 |
本课程的学习先备知识:国际贸易实操训练 |
学习目标(期望的学习结果): 1.认知领域:智力发展,专业知识,理解能力,认知判断; 2.技能领域:学习技巧、技术、行为方式等教学目标; 3.情意领域:升华学生气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情感态度等目标。 |
最终的学习成果证据(学生学习结果评量): 1.电脑自动评分测验: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适合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题目; 2.作业(同伴互评):设计量表; 3.自评:以日志,心得或自评描述。可以设计问卷,申论题,由学生自评; 4.议题讨论; 5.其它评量方法。 |
第二部分
1 |
2 |
3 |
… |
6 |
单元主题 |
|
|
|
单元主题 |
本周教学目标 |
|
|
|
本周教学目标 |
A 知识点 B 知识点 C 知识点 |
|
|
|
A 知识点 B 知识点 C 知识点 |
学习评量 设计题型 设计内容 |
|
|
|
学习评量 设计题型 设计内容 |

马光菊老师在工作坊做分享
我校工商管理系的马光菊老师对人力资源课程的MOOC设计做了精彩的演讲。马老师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分享了MINI-MOOC课程设计思路。马老师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的学习模块内容系统化,从认知角度重点设计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开发、薪酬体系等内容的教学思维导图,根据倒序设计的理论本质,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理念,确定三个学习目标要达到的标准,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认知目标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功能,领会各功能模块内在联系和地位,教给学生知识,训练学生理解、推理、判断等认知能力;技能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观看视频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技术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情意目标就是对企业选人用人留人等有客观理性的逻辑要求,达到改变学生态度,陶冶情操,培养情感的目标。在自评部分马老师设计了日志、心得、自评描述或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在MOOC作业设计部分还现场分享了模拟一个微视用户增长副总监岗位分析说明书的设计为例来探讨作业成果导向的评分标准和成果证据。

台湾大学李妍慧老师现场指导
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探讨活动吸引了与会教师的全情投入。武汉学院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参加本次工作坊的学习不仅亲身体验了“倒序设计教学”,也加深了自身关于“翻转课堂理论”的创新,夯实了教学设计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以及动机原理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缩短了实际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或者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线上“金课”——MOOC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翻转课堂,是教育部着力打造五大“金课”两个重要方面,我们要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合力打造“金课”,解决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