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德要闻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群策群力 迈步开局之年(2011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作者:    摄影:    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提供   发布时间:2014-02-27  阅读:
       

[摘要] 2011年12月30日,陈一丹先生在2011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对武汉学院寄予希望和鼓励。“作为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确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种红薯精神我们要学习。2012年我们即将处在学院大发展的开局之年,这时候成功不会很绚烂地展现在你面前,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象这个红薯一样扎扎实实地埋根,只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地扎下来,才能结出硕果。”




尊敬的龙董事长、覃院长、各位院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又是一年春意早,在春天即将到来之际,很高兴又与大家如约见面了。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第二届的颁奖典礼。过去的一年,老师们潜心教研、忘我工作,同学们发奋学习、志存高远,秋去冬来,你们用汗水浇灌了鲜花、用辛勤换来了收获。无论是入围的还是获奖的师生,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你们表示祝贺!

引言:

古人云:天道酬勤!设立这个奖教奖学金,旨在推动武汉学院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尽快地成长。武汉学院每一位全身心投入教育、科研事业的优秀教师,以及品学兼优、有志于服务社会的优秀学生,都将是这个奖项的受益人。今天,当我再次来汉的时候,我欣喜地看到,武汉学院的面貌日新月异,教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共创佳绩。在今天的获奖者中,有获得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立项的年轻博士,有在国际比赛中荣膺金奖的舞蹈艺术追求者,有肩负管理重担却仍笔耕不辍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学习成绩优异的佼佼学子,有润物无声育桃李无数的教师典范……这些荣誉来之不易,这是你们勤奋进取、不断拼搏的成果,也是武汉学院的骄傲,更是学院发展的希望所在!

过去的一年武汉学院在成长,我所在的企业 -- 腾讯也在发展。大家有兴趣与我一起回顾并分享一下腾讯去年的发展吗?有些数据是机密的,敬请保密。

一、腾讯一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历程及发展数据

过去的一年,QQ同时在线用户达到1.52亿,比前一年增长了23%;在国内SNS最活跃的是Q-ZONE,国外则是Face Book,这一块我们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52亿,比前一年增长了12%;腾讯的各种产品 -- 朋友、微博、QQ浏览器等,包括QQ音乐等全方位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数据如PPT,不详述了),这些是平台业务。其中游戏,有QQ游戏平台,也有游戏业务包括CF、DNF、炫舞飞车等,用户和收入都有增长。可以从PPT显示的数据看,电脑管家的用户数以及SOSO、财付通等电子商务这块也在增长。这些能看到的成绩是由业务部门冲出来的,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成绩的背后,腾讯整体做了很多工作。

腾讯的背后有很多部门的努力,是合作的结果。我们默默无闻的客服,服务总人数达到13.5亿,人工接听1181万次;我们做的数据分析,日精准的推荐量达到8亿次;网络基础平台提供的IDC,支持这么多数据需要11万台;化解了3万多次的网络攻击;打击了针对腾讯产品的16起恶意案件。包括年前发生的3-Q大战,这个事件带来的影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企业需要打好安全底层技术基础,也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口碑,同时我们法务部打的案件就超过了100例。去年一年,腾讯招聘了6000名员工,还有外聘员工2400多人,平均每个员工提供39.2小时的培训;财务上我们是第一家获得BBB+评级的民营企业;我们给员工提供了60多万平方米的办公环境,班车线路达到224条,公益捐款达1亿多元,志愿者接近2000人。

腾讯是一个整体,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学校的建设亦如此,老师、学生,还有职能政工人员,他们对学校支持、服务、管理协助,都是学校的系统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今年我来学校,校方“陈一丹奖”理事会提出优化获奖范围的想法,期望学校的政工人员也能参与评选,涵盖老师的数量也能再广一些,对于这点征求我意见,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在好的成绩背后,我们要冷静地分析:虽然我们每年在增长,但是能看到我们前3个季度200亿多的收入(由于是上市公司,现在还不能公布全年收入),其增长速度是在放缓的,从去年原增幅的60%到现增幅46%。净利润的增长前3Q是76亿,这个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另随着人员的增长,人均利润也在下降,每个Q的净利润虽然在增加,但是比率在下降。我们需要多维度地分析公司发展的健康度。

在3-Q大战中,我们得到的反思:

在过去的一年中,腾讯处于半开放的状态,众多合作伙伴分享到了40亿的收入。在3-Q大战中,大家普遍认为钱都被腾讯赚了,还有人说“腾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事实并非如此。就像iPhone的推出,App Store上的下载,有很多合作伙伴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利润的共赢。而我们以现有的产品入口做开放平台,目前已有近2万家合作伙伴,我们也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和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再造一个腾讯。将把相当于其现阶段一年收入的200亿元,由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上的各种第三方合作伙伴去创造去分享。

开放平台对接入的合作伙伴是有很多成效的,某个企业在接入腾讯平台前是20万用户 ,接入腾讯平台后1个月内用户就上升至500万,这便是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知道网民的需求,是要由各种不同的企业去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共同来完成的。我们还投资了200个亿打造产业共赢基金,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开局,后面也许会很困难,但是我们已经在做了,也会继续做下去。

回到今天的主角——武汉学院

我一直都关注着武汉学院的发展。学院的网站,包括学生的水榭亭香论坛,我是经常去的。我和院董事会交流了学院一年来的发展,2011年,我们学院有很多亮点,我和院董事会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2012年是武汉学院非常关键的一年,也是开局之年。我想通过回顾我们学院的2011年,来探讨为何2012年是开局之年。还要探讨一下我们准备如何迎接2012年。

二、武汉学院的2011年是光与影共存的,有亮点也有不足

教风建设亮点:

在教风建设上,无论是完善管理制度,还是考评结果优良率,特别是引进各类人才的方面有很大突破:引进各类人才133人,其中博士以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非常多的比例。但由于我们的底子比较薄,所以2012年我们还会有一个更大提升的空间,那就是提高学院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并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同时,我希望在一些精品课程上取得突破。把人才引进来,我们需要创造好的环境。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软环境就是激励人才的政策、机制,我们对人才的观念,以及整个人才发展的氛围。

校风、学风建设:

2011年,我院学生的考研上线率相当喜人,而且在学生活动及志愿者活动方面,我们也办得有声有色。对于未来的提升空间,我们希望管理经验能不断累积;各部门把事情做细致,防止意外的发生;辅导员要主动地深入学生生活,和学生交朋友,做知己,真正做好学生生活的导师。

管理建设:

教职工去年开始接触了以“能岗匹配,绩效为主”为大前提的考核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如何优化考核体系,取得认同,有效的把考核激励体系建立起来,激发教师职工的潜能,让大家能明确学校发展的导向,使得我们清晰这不仅仅是用来“考核”人的,而是推动校园文化和教风的建设,让院领导在讨论、决策和判断人才的“选、育、用、留”上都能比较公正、透明,这个其实并不容易做到。以腾讯为例,实行360度绩效考核,从一开始,就是请的第三方做方案,并不是管理层来拟定,由第三方参照了行业内的标杆,提出公正又适合腾讯特点的方案。在初步建立了考核制度之后,我们又访问了员工,基层管理者和高管,这样使得大家明确了考核的导向是为了激发潜能,让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在腾讯第一年试行考核方案时,其结果只起评价作用,不影响到薪酬。在方案逐渐调整直到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后,过程我们用了3年,现在还在完善中。因为个人得到认可不是唯一目的,真正地能帮到大家才是需要我们优化的地方。

我们目前有很多充满热情的年轻的教师,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但亦需要老中青传帮带,也需要出台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和教师规划成长路径,这就又回到了HR。就如腾讯一样,有各种职业成长通道:我们的干部走管理发展通道,我们的专家走技术、产品、职能、市场等其它的专业发展通道。这些建设和方案不是一朝一夕来的,而是需要结合腾讯的特点和人才结构研究出来的。同样,我们要去探讨、鼓励和营造老师们可以成长的路径,希望这个成为后续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

科研工作:

科研比往年有很大进步,今年在立项奖和贡献奖上实现零突破。希望各位老师继续发扬,并取得质量及科研成果含金量的提升。目前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我们通过努力,不断提高成果含金量,同时夯实科研平台,这也是发展空间。

招生就业:

招生工作方面,今年取得很大的成绩。新生报到3131人,本科线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4名,这说明我们学生的素质是很高的;就业率也很不错,达到92%。我们可以把招生和就业当成项目去做,这就需要把好的经验和机制沉淀下来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的地方有很多。就招生而言,每个系可以从学生的报考上下功夫,如果在报到后再调剂专业的话,对学生的意愿会是一个冲击,这需要投入一些时间让学生自我调适或者由老师去引导。我们要努力回到独立学院本身,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起来,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大家知道2013年我们要迎接教育部合格验收,这个验收对学院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迎接验收,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做了很多事情,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投入。由于底子薄弱,学校建设很多的数据离国家要求有差距,对于这些困难,很高兴看到老师和领导们都在积极克服。合格验收,不光是讲究硬件的达标,还需要软实力的投入。在图书采购、实验室我们都在投入,这是一些长远的工作,不仅是为了验收,也是为了学院今后的建设。硬软件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完成。老师、系部、学院都应对自己有高要求。

新校区建设:

这一块的进展还算如期,但中间也有不少风波,例如土地所在区政府的换届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了进展。院里成立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已经做好了新校区的整体规划,各项工作都在开展,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积极办理各项手续。力争在合格验收前落成使用。

分享新校区的规划图

这个校园,她的功能涵盖了我们学院发展所要的需求,总体上是要营造一种武汉学院独有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初衷是希望师生在这里开心地教学,开心地学习。我们专门请了华南理工学院的何镜堂院士来规划校园,我同大家一样充满了期待,希望在2013年她能展现在我们面前。

校园建设是系统工程,在和校方的建设班子沟通过程中,我一直强调建设一所校园不是建设一栋房子,规划比设计重要,设计比建设重要,建设安全比建设质量重要,建设质量很重要!所以希望大家从规划开始,到建设的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要精益求精,做好系统工程。

三、对武汉学院2012年的展望

2012年我们新校区开始建设了,2012年我们要争取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我们的在校学生要突破一万人。我们要准备群策群力去做好每件事,如何做好呢?

方法论分享 - “解行并进”的方式

腾讯的经验是,首先建设一个愿景。为了实现愿景,我们分解为战略––规划––执行––调整,这几个步骤。

以互联网环境来举例,用“快速迭代更新”的形容词已经有点跟不上了,现在是“颠覆性的行业环境”。例如UC浏览器,从推出到流行52个月,360是42个月,YY用了23个月,微博用了12个月。我们的微博就是晚了6个月,因为微博的黏性和依赖性依然很强,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利用自身优势追上来了,但是追的很辛苦。这说明,很多事情,一旦过了发力的时间窗,就没有弥补的余地了。如果我们在1年内不作为的话,我们在微博市场就将完全消失,而且微博有可能演变来洞穿整个腾讯的业务。微信,从出来到流行6个月,当时国内是腾讯和米聊两家在做,今天你出一个功能,明天我加班加点出另外一个功能,6个月之后腾讯已经牢牢占据用户的手机终端。可想而知,如果还有别的新产品推出,也将会是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天所想的就是这个问题。过了这个时间窗,这一块的市场就没你什么事了,所以我们称之为“颠覆性的环境”。曾经辉煌一时的互联网鼻祖,Yahoo、Myspace、手机中的诺基亚和黑莓,现在的市场价值又剩下多少?这个行业变化如此之快,在这个分析之下,腾讯去年一年增长65%,从1万人增长到1万六千人,还不包括外聘,那么我们在2012年就需要调整。如何调整?

要降低人数增长,盘活新进人员,加大优化力度,夯实企业文化。因为2011年是竞争激烈的一年,我们把局已经布好了。这个快速布局的过程中,顾不上人员的优化,2012年这一块则要跟上,要执行。执行其实是需要方法的。2012年整个平台战略,我们要加大社区化,在无线和安全入口加大布局;在业务收入上突破游戏的业务,会加大挖掘经典的包月游戏和广告,还会发力新业务;管理上,从粗放到精耕,从数量到质量。

腾讯HR“四字真言”

人才是腾讯最宝贵的财富。

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这一点我完全相信,尤其在IT行业。人才,外部竞争激烈,内部既要发挥潜能,又需要给出成长路径,这里我们的HR要做的就是选、育、用、留。

选:

以前我们的社招比较多,近来也加大了校招,基本70 - 80%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对毕业生我们要投入很多去培训,但其实他们从零开始,就具有了腾讯的基因和活力,而且对企业文化建立了认同感。互联网知识和技术是随时更新的,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有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或者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跟踪,会让他们通过一些项目“实习生计划”、“走进高校-人才体验日”等先来公司,所以我们的校园招聘并不是每年开始进驻校园才开始的。

育:

人不是产品用完就换,人才是需要成长的,我们需要一个机制去沉淀和积累。腾讯就会对员工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训。比如针对中干,会请知名的企业家来培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及优势,寻找成长和提升空间,让他们感觉这个体系的的确确是能帮到他的。在这个导向中,腾讯的一些战略也实现了。

用:

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并且创造鼓励的宽松环境,让其发挥。当然也有KPI的考核等,目的是让他看到自己需要进步的地方,也帮助他看到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和需要关注的方面,提供个人和团队进步的帮助工具和鼓励氛围。

留:

让员工成为大家庭的一份子,除了薪酬激励和长期激励外,我们要树立 “你在这里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推出的产品是千万人在用”这样的想法,让大家真正获得成就感。我们要一起去创造梦想,创造信心。

腾讯在2011年做的几件事:1)优化薪酬结构,把浮动部分的年终奖金一部分合并到固定月薪中提前发放,提升员工月度现金流,提升日常生活品质;2)年度调薪幅度比同行业较为领先;3)3年投入10个亿来帮助员工实现首套房的安居梦想;4)腾讯一直坚持做有“特色”的福利来传承公司的文化以及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怀,比如 “特色的圣诞晚会”、“文化日”以及各种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等。

武汉学院的愿景?如何达成愿景?

对于学院的远景,我们总会设想一个大致目标,总希望它能迈向国内国际一流的大学。

虽然目前我们学院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我们要立志呀,我们还是要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理想的追求。成为一流的大学,首先要达到国内一流,仅这一项就何其容易?!从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内看,我们现在是三本,走向二本,走向一本需要很长的时间,有可能要几十年,如果进不了一本这个基本门槛,何来的国内一流,何来国际一流。这需要一代代的老师和院领导共同努力的,在努力过程中我们也必定得到成长,收获快乐。回到此时此刻,今天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如何迈向这个愿景。

如,腾讯的愿景 - 成为最受尊重的互联网企业。我们奋斗了十多年,现在还未达到,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愿景的树立就是理想的树立,有了愿景才可以号召师生共同努力和追求,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收获一路成长的喜悦和幸福。

“解行并进”中,寻求我们的方向首先

借鉴一下腾讯的开放。这不是被迫的开放,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战略。今天如果你可以做到开放了,你的平台会更大,你的方向、资源和辐射力会更强!要做这件事,并不是管理层一声令下就可以做的,有时会有来自内部和外部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第一件事就是需要所有员工调整心态,调整到从原来的半开放状态到努力建设开放平台;第二就是广泛听取各界的声音,其实大家的声音是对你转型的一个谏言,也是在给你把脉;第三就是梳理现有平台,包括QQ空间,朋友网全部换成开放平台;第四,加大对共赢基金的投入。

我们在解中行,行中解,我们希望再造一个腾讯,再打造一个共享的互联网生态,这其实就是一个战略的转型。我们在走的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能焦躁。


故事分享:

腾讯人力资源部,有一位芬兰阿姨,负责大家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位雪梨姐姐,负责大家的心理健康。雪梨姐姐专门与大家分享和沟通企业的文化,进行心灵对话,她有一个栏目,叫《雪梨讲故事》,这是第二十期的故事。

不要错过人生的旱季

高考那年,我名落孙山,我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无比暗淡。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决定陪父亲下地干活。我家有一片番薯地,这块地有点特别,两头高,中间凹。我们那里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地中间的红薯叶子,都过深秋了还显得郁郁葱葱的,可惜的是从地下刨出的红薯个个小得像鸡蛋一样,两头地里的红薯倒是个头大得很。

我很是不解:“地的两头在雨天也存不住水,那么旱,怎么长的红薯还这么好;地的中间比较湿润,叶子倒是不错,可果实反而太差劲了。”

父亲看我迷惑的样子,认真地对我说:“小子,这你就不懂了吧。红薯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恰恰是咱们这里的旱季,雨水特别少。地两头的红薯因为吸收不到更多的水分,就拼命地往地下钻,把叶子长得最小最少;地中间的红薯虽然吸收的水分比较多,但红薯这种东西耐旱才好,水一多反而只长叶子不长果实了。”父亲顿了顿,看着我说:“人也一样啊,都有难过的坎儿,都有自己的旱季,关键是看你怎么生长了。越是旱季,越是长果实的时候,越要努力扎好自己的根。小子,这个简单的道理是我早就想告诉你的,无奈你怎么也转不过弯来。”

我没有想到平时笨嘴拙舌的父亲竟能讲出这么深奥的道理,在那个深秋的红薯地里,我学到了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就这个小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不要怕困难。困难的时候,树立好心态。困难也是让你成长的机会,只要矢志不移,人生之树就可以结出硕果,绚丽灿烂。

四、武汉学院迈步开局之年

我们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确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种红薯精神我们要学习。2012年我们即将处在学院大发展的开局之年,这时候成功不会很绚烂地展现在你面前,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象这个红薯一样扎扎实实地埋根,只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地扎下来,才能结出硕果。

2012开局之年,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达到国家对独立学院真正独立的要求,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提高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软硬件设施达标。这些方面的建设,武汉学院还处于一个大学的初期阶段,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希望你负责的这块不会成为大家的短板,而且还能帮助别人成长。

第二:“明德学子”和“明德教师”。

办学和教学的落脚点应该落在学生身上,关注我们的学生。学子的口碑度如何?学子培养得如何?学子的学习生活质量如何?幸福感、快乐感如何?希望在老师的努力下,把学生培养成明德学子。“明德”的学生,是一个感恩社会的人,是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此基础上,“创新”取得成绩和回报社会,传承和感染身边的同事、家庭。如果我们培养的,都是这样的学生,在内涵上我们便真正地走进了我们想要的一流大学。

教师:我们学院的老师是“明德”的教师,这是希望,甚至是要求。明德的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我们学院的老师善于和习惯于创新,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提升创造出来的价值:课堂的创新,学生学到东西;在科研上创新,要出成果。各位尊敬的老师,希望我们的拳拳爱心,一起来认同并执行教学方针和科研政策,做到有思想,有执行力。这个过程还需要管理和激励体系建设、文化的倡导,以及师生们每一个人的认同和参与,才能形成巨大合力。

结束语—祝福

感谢大家为武汉学院做的一切,衷心祝愿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希望大家在来年与学院一起取得更大进步。

相关链接: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明师、明生、明校(2013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从心出发 拥抱成长(2012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明德创新解行并进(2010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专题新闻

武汉学院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投稿信箱:news@whxy.edu.cn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