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德要闻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明德创新 解行并进(2010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作者:    摄影:    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提供   发布时间:2014-02-27  阅读:

[摘要] 2011年1月10日,陈一丹先生在2010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提出并诠释了“明德创新 解行并进”。希望学院的学子们“珍惜时光,努力做明德之人,养你的浩然之气;不断创新,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给你的思想带来成功的喜悦;不断在解行并进中成长,在大学阶段培养成为你的一种生活常态。”


大学培养什么人?这虽然是比较没有什么新意的话题,但确实是教育办学一个很本质的话题。

“我在大学里学什么?做什么?”,各位同学在入学之前是怎么想的?现在感受又是否与当初一样?这里,请让我统计一下:

请新同学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对大学生活规划了什么?

1.完成学业(毕业);

2.考研、专业资格认证;

3.享受大学校园生活;

4.其它…… (统计:请一、二年级的同学举手;请三、四年级的同学举手。)

请老同学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大学生活收获了什么?

1.专业知识;

2.思维的方式 、学习的方法;

3.结识同学和朋友(收获友谊或爱情);

4.个人思想提升(志向明确了、做人做事成熟了等);

5.其它…… (统计:请三、四年级的同学举手。)

统计的答案不一,看来每个人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想引出这次心得分享的目的,在一所大学,我们作为学生的,应该从中学到什么,成长什么?我们的老师,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

人生有众多的指标,你的指标是?

人是有生命周期的,在这个生命周期里,人有着众多指标。外界如何评价一个人,你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这个人,各种指标的说法多年来有着不同流派,西方是比较注重量化的评价。

詹姆士.雷在《和谐财富——吸引幸福与财富的秘密》一书提到,人生有五大支柱:财务、关系、心理、身体、灵性。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能量,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不同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振动频率不同,相同频率的能量波能互相吸引。

他用了二十年时间考察了各领域中创造了真正财富的人,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得出一个“成功与和谐财富的科学”。我们可以先不管这个名称,关键看内容有无道理:

1.第一个指标,财务状况如何?有没有钱呀?符合当前大众很普遍的评价看法。人首先要有渴望的粒子,想成为一名有财富的人,然后强烈的意向—内转—进化—结果。他里头一个观点是,财富不是赚钱的结果,赚钱才是财富的结果。关系的财富、知识的财富、健康的财富以及精神的财富,这些都是和谐的财富,赚钱自然来了;相反,没有五根支柱的和谐,永远也不是富有的。

2.第二个指标,关系,包括爱情友谊亲情都是关系。每个人有三种主要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如何评价自己,看待自己,有多相信自己,自我对话(自我激励,自我反省);与他人的关系,如何评价人,与他们沟通;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评价你所在的大小社群,自然界。哪一个最重要? 自己首先是“对”的人,与自己产生和谐关系,自然其他关系才能和谐。

3.第三个指标,心理。你是谁,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自己的心理在回答你自己。情绪,智能、潜能、思维。他里头一个观点是,要“喂养你的心智”,因为你作为一个人,与其他动物不同,有知识有思考,不放在无谓的电视肥皂剧上,不只看速食的八卦杂志。透过学习的方式,无论书本还是实践,让你终生收益。

4.第四个指标,身体。大家都知道,身体健康是1,其他指标都是1后面的0。启发你一定要照顾好你自己的身体,关注你所处的环境、饮食、运动……

5.第五个指标,灵性。这个是唯物者比较少接触的一个词,甚至带有些神秘主义色彩。我们会联想到类似的词汇,人的“心”、“灵魂”、“信念系统”,“与你一对一的神”。这根支柱连接的是你的源头,你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你,在人生旅程中赋予你意义,让你体验到喜悦和痛苦。而且很难去定义这个属于你自己的源头,一般认为信仰、理想或宗教解决了这些通往灵性的桥梁。这个是否形而上学,我们不去评论。但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你是唯一的你,你不用去和别人比较,你的内心信念稳定,中国人讲的“精、气、神”坚定、集中,你的行动就是成功的。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这本书。人的指标是很多的,各项指标达到和谐与富足,人生将会和谐与富足。我们要看到人的整体性。那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是否培养出来的人的这些指标都是丰盛的呢?作为老师,如何去培养?作为学生,又如何使自己在大学里去达成?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

回归老祖宗,带给我们来自原点的智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在古代,学生八岁入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学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一般认为,《大学》的作者是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首章的“经”是孔子之言。

《大学》开宗明义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完善的境界)。此谓“大学之纲领”,当时的品德主要指的是古德:仁、敬、孝、慈、信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何才能明明德,培养成为一个认同、践行和弘扬美德的人呢?《大学》列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谓“大学之条目”。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明德(格物、致知、诚意)

【格物、致知】:到达事物内部,认识和研究事物,获得知识。世界不断在变,知识不断在变,与时俱进是唯一的不变。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诚意】:意念真诚无妄。这是属于价值取向的问题,“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做你喜欢的事情,这很重要。大学生们立志,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如果所学专业是自己喜欢的,恭喜你;如果将来就业是你喜欢的,恭喜你;如果将来的事业是你喜欢的,恭喜你,如果现在或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你喜欢的,恭喜你!如果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志趣在哪里,建议沉下心来,立足现有状态,涉猎广泛地学习,逐渐找到和明白自己喜欢的目标和方向。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明德(正心、修身)

【正心】:心思端正。是一个态度问题,情绪控制问题,也是修养问题,也可以是心理健康问题。不良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忧虑,会给人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产生负面的压力。压力,往往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你对事情的态度,可见正面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

【修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我举自身熟悉的例子,腾讯几位创始人一开始创业,除了因为是知根知底的中学和大学同学,也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观。创业多年,创业伙伴为什么没有本质的矛盾冲突,关键是不能自私。当公司基本框架和机制建立后,大家一心将企业蛋糕做大,一切出发点都为了公司,对公司发展有利就是最好的判断和决策。同样,有利于家庭的方式就是家庭处理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团体的方式就是在这个团体里最好的处理方式,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义。当家庭好了,团体好了,实在讲最终收益的是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晓得自私的祸害不浅呀。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

树立一个明确信念,做明德之人。

【齐家】:儒家传统,孝悌、仁慈、礼让;

【治国】:治理国家,延伸为国家服务。教师、医生、公务员,各行各业,从事的都是为国家服务的事情。

【平天下】:“平”:和平。在一家企业、大到在一个国家,作为领导人,做好自己是立身的根本。以身作则(榜样作用),以德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制定政策,决定事情,考虑多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以人为本。

因此,所谓“明德”,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信念,树立一个信仰,无论身处何种状况,都让这个信仰来支撑你,推动你,那是很重要的。说到信仰,西方国家往往以宗教为载体,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自然地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中国人的信仰,千年来更多以文化为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自小就在家庭启蒙教育或私塾启蒙教育中接触和滋养,贯穿在人与人的相处关系中。中国近现代的信仰,包括了国民革命背景下的“三民主义”思想,也包括追求人类社会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不同的信仰,你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但你心中要有一个信念,做一个“明德”之人。作为学生,那就是学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做一个“明德之人”,对己,是有信心有信念的;对他人,与人交往上是合作共赢和相互体谅的;对事物,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了解和处理的。

在这里,我们赞叹我们的老祖宗,“明德”二字,涵盖了大学之道,涵盖了做人做事的各方面。自古以来也引为赞叹,不少高等院校纷纷采纳为校训,实在不无道理呀。孙中山就曾赞赏大学八条目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称之为中国独有的宝贝。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创新

创新:

1.创新是不断进步的源泉;

2.创新要基于科学基础;

3.创新要有创新的思维和习惯,

4.创新要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做起。

【目的】:其实,创新就是为了不断的进步。如果说中国是农耕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使谈“新”,也是谈去恶从善,从思想上去自新。西方文化则是海洋文化,是冲向大自然的文化、是征服的文化,就是讲实力、讲利益、讲物质实效的文化,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自然需要不断的革新。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先是思想的革新,然后不断地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断地创新,来到了今天。

【基础】:创新,要基于“科学”这个基础,是在尊重和掌握事物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因此,在大学里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练就思维探索的能力,很重要。

【路径】:一方面,要有创新的习惯和精神。任何事情,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危机地讲,今天还占着优势,明天就是过时的事情,今天还是新思维,明天就是旧思想了。积极从正面看,就是我们不断创新,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和益处。另一方面,创新要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做起。在不同阶段,我就用心去做,做好了就是突破。创新的结果,从小处讲,对事情有帮助,从大处讲,对社会有贡献。

只要时间在走,时代在变,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创新。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解行并进

如果说明德、创新,是我理解的大学之道。那如何去做到明德创新?在大学生里如何去实现呢?大学校园应该培养怎样的一种精神和风气呢? 这里提出“解行并进”。

解行并进,首先其表现状态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他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解行并进,体现出来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到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王阳明也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我的理解是,实事求是,实际上就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风,南京大学也有“励学敦行”、北京师大有“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有“明辨笃行”、 西南交通大学有“果毅力行”,说的都是重视实干精神。这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乃至做人、对事,在家庭、团体、社会中相处与合作,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一种作风。我努力去追溯这种说法的原点,其源自对修学、修行的方法,那就是“解”和“行”。这种从认知到身体力行学习的方法,我非常赞赏,从而觉得来自原点智慧的“解行并进”一词,表达得更为准确和合适。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解行并进”之解与行

同学们应该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都先写个大大的“解”字。写下这个“解”字,表示你懂了;看到这个“解”字,我认为也是自信心的表现。

我们都熟悉的这个“解”:了解事物和人的规律、本质和真相。在大学期间,“解”可以理解为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事物、掌握方法,学习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学习过程涉及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在大学期间,建议同学们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尽可能地依照自己的兴趣,慢慢地,你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逐渐地,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这将终身受用。学习,对知识如是,对做人也如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一个新的大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毕业生。面对一场考试的压力,面对一场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友谊,面对一场恋爱,都是学习。

“行”就是实践,毫无疑问,行是关键的。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告诉我们,大家真正学习到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解行并进”之并进

解与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提出“并进”。如果只解不行,或是只行不解,都前进不得。解了,要鼓励行,这里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以为解了就行得少,反而解得不透彻。行了,同时也要在行中解,否则错误的不知道,正确的不知晓,造成了这个行没有进步的意义,而且还会在下一次行中重复无用功。因此解与行,两者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和进步。

在佛学修行中,身体力行地学习,通过解行“相应”来感悟。作为时代的大学生,解行“并进”,也意味着进步、进取,体现我们大学生的精神。

接下来,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生活中遇见的、经历的一些人与事,来和大家再深入谈谈对“解行并进”的一些感悟。

我所理解的“解行并进”:热爱生命

上个月,我们邀请了尼克.胡哲先生来中国进行一次以励志、感恩为主题的巡回公益演讲。尼克先生天生无手无脚(除了一只“小鸡腿”),他对生命怀疑过、沮丧过、自杀过,他不断寻找自己的目标,他找到了,他要成为一名演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演讲影响更多的人。他找到了目标,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尼克先生的现场演讲,是一种激情澎湃的生命力,一颗由衷而发的感恩的心,一种充满对生活的自信和热忱。

从尼克.胡哲身上,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在感动之余,都会有一份感悟。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一再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大学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习惯与人比较,与外界比较,往往会在比较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痛苦来自于比较。如果参照物换一下,换成自己,每天促使自己有进步,每天看到的都是收获,每天都有快乐。因此,解行并进,是一种心态与习惯,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

我所理解的“解行并进”:自强

自强,就是内求,而不是抱怨别人、抱怨社会。

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对系学生会主席竞选投入了很多精力,结果还是失败了。我埋怨,沉湎于听着数落他人的不是,后来很快发现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精气神也散了。还好,我回到了具具体体、扎扎实实的学生工作中来,做好学生服务,二年级的时候就顺利竞选成功了。

同时我们来分享两部电影。一部是一年前出品的印度式校园青春片--《三傻闯宝莱坞》,反映的是印度大学生的思考和生活。这三位大学生,中间的兰彻是物理天才,对物理是极度喜爱和活学活用;左边的法汉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但他有威望的爸爸希望他成为工程师;右边的拉杜一心想成为工程师,却背负着家里的贫穷和生活压力,压力造成的恐惧反而让他更不能读好书,还在压力下自杀昏迷。最终,兰彻成为当地最大成就的物理发明家,法汉勇敢地向父亲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成为著名的动物摄影师,拉杜在自杀后醒悟人生,直面人生,直率地面对自己,最终也成为理想的工程师。影片非常励志和发人深省。

我读书的年代,看的是《逃学威龙》,也是讲校园生活的。说句实在话,周星驰搞笑功夫好,电影娱乐情节消除了学习的疲劳,也减轻了学习的压力。然而从电影内容看,同学们如果真的成为逃学威龙,那只能是短暂的一个逃避,获得一个短暂的快感,真正的快乐人生将离你而去。

两部电影心得分享,就是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自强!

结束语

明德——经典的智慧。

创新——时代要求。

解行并进——终生收益的心态和习惯。

同学们,大学无论是三年制还是四年制,都是你们难得的美好时光。你就是独特的你,你所在的学校就是你独特的校园生活环境,珍惜时光,努力做明德之人,养你的浩然之气;不断创新,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给你的思想带来成功的喜悦;不断在解行并进中成长,在大学阶段培养成为你的一种生活常态。

最后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师和同学们都取得进步,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得到发展。今年春来早,再过二十多天就是春节了,这里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

相关链接: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明师、明生、明校(2013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从心出发 拥抱成长(2012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陈一丹先生心得分享:群策群力 迈步开局之年(2011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专题新闻

武汉学院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投稿信箱:news@whxy.edu.cn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