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苑

武图·悦读

作者:    摄影:    编辑:博达—叶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5  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选登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部署,从本期开始,将陆续与大家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图书,向经典致敬。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的编纂项目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经史子集四部要集和四部之外的其他典籍,从中慎重选择在哲学、文学、历史、科技等各个学术领域具有重大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一百部经典著述。希望在这一百部经典的荐读过程中,让大家有全新的收获。

上期的“武图·悦读”我们给大家推荐了《论语》《老子》《管子》《庄子》,本期就让我们聚焦以下四本经典,一起看看那些前人留下的烙印吧!

《孟子》

索书号:B220.2/12

解读人:梁涛。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中国思想史等。

《孟子》一书的思想较为丰富,包含了性善论、义利之辨、王霸之辨、民本、仁政等。孟子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高潮,提出了“民 贵君轻”之说,认为人民的生命、财产是设立国家、君主的唯一理由与根据。在孟子看来,仁政绝不仅仅是君主的一种施舍、怜悯,而是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其获得统治地位的理由和根据。

《孟子》在秦汉、隋唐时代是寻常的子书。宋代以后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儒家正统的代表。北宋熙宁四年( 1071)《 孟子》首次入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中,宣和年间( 1119-1125 )《 孟子》一书首次被刻成石经,成为“十三经”之一。元朝至顺元年( 1330)元文宗加封孟子为“亚圣公”,孟子“亚圣”的地位最终确立。明清时期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

《尚书》

索书号:B220.2/15

解读人:钱宗武。1952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等。

传世《尚书》共58篇,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虞书》5篇,第一篇《尧典》记载唐尧的事迹,其余4篇讲述了舜、禹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理念、历法、乐舞等内容。《夏书》 4篇,讲述大禹时期的赋税制度以及夏朝的军事命令、政治理念、风俗教化等内容。《商书》17篇,《周书》27篇,内容更为丰富,典章制度、君臣之间的劝诫诰训、君臣的祈神祷告、战争誓词、官员册命等政治历史内容无所不包。《周书》的最后一篇是记载秦穆公事迹的《秦誓》,可以看作是《尚书》文本最终定型的时间。

《诗经》

索书号:B220.2/14

解读人:李山,1963年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等。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等“六义”。前三项是篇章分类,后三项是艺术手法。“风”是“土风”,地域之风,家乡土调,是民间流传的歌谣。“雅” 即是“夏”西周人大概使用夏人的乐调,把自己歌唱的诗篇称为“雅” ,内容和“王政”相关。“颂” 就是“舞容”,是祭祀鬼神时的歌舞的样子。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是铺叙;比是见政治有不善,打比喻表达;兴是见政治良善,婉转颂扬。《诗经》是先民在精神上缔造共同信念,共同情感的结果。

《诗经》许多篇章带有周代“礼乐”的特点,如《敬之》一诗前六句为大臣勉励新君的唱词,后六句则是新王的答辞,与后世由同一个人创作的诗篇完全不同。

《史记》

索书号:B220.2/11

解读人:张大可。1940年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等。

《史记》体大思精。体大是指《史记》宏大的五体结构,指外在形式;思精是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即历史内容和思想内容。

《史记》由五体构成: 《本纪》十二篇,记载天子国君之事;《表》十篇,仿于周之谱牒,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建立了古代的年代学理论;《书》八篇,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 三十篇,记载诸侯列国史;《列传》七十篇,意众多之传,记载功臣贤人言行及周边民族事迹;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专题新闻

武汉学院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投稿信箱:news@whxy.edu.cn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