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进行实地考察的实践成果,集作者肢体行动与内心思考于一体,因而无形又有形的文化被赋予了实践精神,在这流行于纸上空谈文化的时代里,实为空谷足音。不仅如此,余先生舍去了以人文为主,将自然生态文明作为基奠,去探索在其之上繁衍的其它文明。至于“苦旅”,这蕴含的不仅是探寻之路上焚膏继晷的艰难辛劳,更是一种对文化执着的追求与不舍的信念。文化,要苦想、苦思、苦寻,而与终于获得精髓那刻的隆重欢喜相比,这“苦”便不值一提了。
在读完此书后,我深为自己曾因稍触文化之皮毛而沾沾自喜的行为感到羞愧,因为这实在是管窥蠡测。但随之而来的,便是远远超出我羞愧感的震撼。其实文化是常常给我带来震撼的,而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以至于有时我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在极力收张。而在这震撼之中,有惊喜也有悲愁。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
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眼前闪过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及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的将一箱箱珍贵的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或许历史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着的历史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也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